这个中国因素与中国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并体现一系列政策组合所决定的经济基本面趋势。
越救越乱,甚至我们难以置信的看到,在我们的指挥部里还出现了间谍内奸,在我们的主力军里面还出现了叛徒特务。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发表演讲,他表示今天对需要教育的根本不是投资者教育,事实已经充分表明,要对监管者教育,他们平常净教育别人了,还要对发行者教育。
当然,这个问题的总结一定要来一次断臂保身的考虑,不做人事调整是不行的。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纪鹏:大家上午好,今天说让我总结一下。这一点是人们心中隐隐的痛,谁都不敢从制度上反思,这个问题才是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大家对于未来预期的不好,也是建立在我们没有深刻的总结这场股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因此,第二个想法,制度性变化就是在决策和执行的机制中,一定要听取民间投资者的声音,他们才是投资市场顶天立地的主人。
我们为央行叫好的同时,可是现实很残酷,股民的钱进入实体经济了吗?全被减走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股市的结构不好也是很现实的。要把握一次影响深远的危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金融体系的演变中,从17世纪中产生到现在21世纪,中央银行家被誉为炼金术士——他们创造了信用的概念,他们阻止金融危机的产生。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不再觉得央行的决策充满神秘感,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银色子弹。面对2007年8月9日开始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崩溃,这三位具有不同背景、性情和知识倾向且对世界经济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央行行长,在危机后的5年内采取的行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着显着的影响。(本文摘自巴曙松教授为尼尔•欧文(Neil Irwin)所著的《炼金术士》所作译者序,该书已于2015年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市场 。
此次金融危机的这一特点也冲击了发达市场通常在金融市场发展上的优越感,引发了包括发达市场在内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持续反思,同时自然也引来了新兴市场怀疑乃至批评的声音。整部著作的翻译耗时着实不短。
欧文在这本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实例描绘了美联储在20世纪70年代和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时出现的政策制定难题,痛苦、纠结、争论、妥协伴随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身兼数任,既是执掌国家金融决策大权的专家,又不得不成为卷入权力斗争中的政客,有时还被迫成为大胆冒险的赌棍,还原了一个个多维度的,或者说是有血有肉的中央银行行长。英格兰银行相比之下有些落后,而欧洲中央银行更是远远落后了。欧文较详细地解释了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发展过程中提高利率的原因:对通货膨胀的过度紧张。
默文•金和伯南克虽同是名校出身,但相比之下,却更多地被视为一位思想传统的经济学家。在本书中,作者希望凸显出全球央行权力递增的事实。而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例如中国)以及一些在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协调功能的国际组织(例如G20)则着墨甚少、挖掘不多,这看来也是下一步全球金融治理和金融决策研究中需要弥补的短板之一。作为一名资深财经记者,欧文的评论领域还包括华盛顿地区的经济发展、互联网公司发展等热点。
2009年,随着金融风暴演变成欧元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开始大笔购买政府债券,央行行长们对财政政策的制定也因此变得更具影响力。张悦、路扬、夏碧莹、马文霄、岳淑媛、刘晓依、周鹤、樊梦臾等也共同参与了翻译。
第一部分回顾了1656—2006年间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后三部分详细讲述了三个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美联储)在2007—2008年、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的具体工作。从特定意义上说,不同侧面的研究就如同我们在摸象,究竟大象是像一堵墙,还是一个柱子,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角度。
在众多的角度之中,从央行行长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是十分有特色的。这一切通常被类比为像炼金术士从无到有、点石成金一样神奇。本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和组织,并与陈剑博士共同进行了翻译协调和统稿校订工作。如果要给目前我们依旧立身其中的全球金融危机找出一些独有的特点的话,那么,我认为需要排在前面的特点之一就是,这次危机发端于通常被视为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本书分为4个部分,共19个章节。从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央行发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现实中,中央银行确实是一项有影响力的金融制度创新。本书虽然一直努力对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祛魅,但实际上还是陷入了西方发达国家自我中心的本位。
央行行长们就如书名中的炼金术士那般,日益拥有印钞票的巨大权力。他们需要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并选择适当的模型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但即使基于完全相同的数据,政策制定者内部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在作者看来,可以说并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宏观经济理论。
默文•金和特里谢开始对政府策略发表意见,这标志着央行不仅能够独立运作,还能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施加影响。鉴于本书篇幅较长、内容丰富,译稿中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不吝赐教,以便我们持续改进。
在本书末,作者不忘点出央行领袖处理危机的错误,例如英格兰银行提倡紧缩导致英国经济陷入停滞、欧洲中央银行对减息犹豫不决以及美联储默许雷曼兄弟倒闭等。伯南克从幼年时就被称为神童,青年时是个留着长发的不羁学子,成年后成为了共识建立者。让我们回到本书的标题——炼金术士,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称谓。当时其他央行都在想办法保持低利率,而且欧洲中央银行在开始购买国债之后,仍坚持其强硬的立场,要求相关政府以削减赤字为条件来换取援助。
虽然伯南克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明显优于默文•金,但两人都造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权力的增加。批评者也有之,他们质疑对央行行长们的描写和论述显得十分不专业。
几个世纪以来,央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引人注目,也常常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在众多的角度之中,从央行行长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是十分有特色的。
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不再觉得央行的决策充满神秘感,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银色子弹。面对2007年8月9日开始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崩溃,这三位具有不同背景、性情和知识倾向且对世界经济具有显着影响力的央行行长,在危机后的5年内采取的行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着显着的影响。
整部著作的翻译耗时着实不短。西班牙和意大利已被迫执行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但迄今却仍深陷于衰退之中。而在此之前的金融危机理论框架和金融危机研究中,通常的假定是,那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相对不是十分重要的新兴市场,或者说还不是十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主战场。在金融体系的演变中,从17世纪中产生到现在21世纪,中央银行家被誉为炼金术士——他们创造了信用的概念,他们阻止金融危机的产生。
(本文摘自巴曙松教授为尼尔•欧文(Neil Irwin)所著的《炼金术士》所作译者序,该书已于2015年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市场 。本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和组织,并与陈剑博士共同进行了翻译协调和统稿校订工作。
英格兰银行相比之下有些落后,而欧洲中央银行更是远远落后了。不过,无论支持者或批评者,大多数人认为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完成了一次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及其领军人物的祛魅运动,也就是把这些央行行长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描述和分析,而不是通常的仰望和拼命涂上油彩。
默文•金和特里谢开始对政府策略发表意见,这标志着央行不仅能够独立运作,还能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施加影响。在本书末,作者不忘点出央行领袖处理危机的错误,例如英格兰银行提倡紧缩导致英国经济陷入停滞、欧洲中央银行对减息犹豫不决以及美联储默许雷曼兄弟倒闭等。